“三驾马车”为课外育人提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生鲁欢来自安徽,刚开始不喜欢参加社会实践,一放假就想早点回家。“现在要是有社会实践机会,我一定会去。”鲁欢说,“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发现了很多问题,通过总结与分析还写成了论文呢。”
  近年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利用主题思想教育、课外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三驾马车”,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完美融合。
    主题思想教育从解决学生具体问题入手
  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主题团会可以开成讲座、开进博客、开在公园……作为思想教育载体的主题团会,形式新颖、贴近实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贾硕今年就要毕业了,但由她发起的“甲老师讲堂”还将延续。从大一开始,学习成绩优异的贾硕就义务为同学辅导功课,渐渐地,大家开始叫她贾老师。建筑工程学院团委顺势将贾老师化身为“甲”老师,创办“甲老师讲堂”,将其作为团支部共进成长工程的有效载体。“甲”即指最优,也泛指每名学生。每次“甲老师讲堂”都会有一名学生站上讲台,将自己最了解、最感兴趣的话题讲给同学们听。
  学校还在网上博客和QQ群里开团会。每个团支部都开了博客,学生们在写博的同时,还利用留言区展开讨论。而针对支部同学思想现状展开的交流,更是在QQ群里随时随地进行着。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院两级团委,根据各年级学生思想水平和成长目标,规划教育主题,有针对性地安排活动。学校结合大学的8个学期,制定了爱国荣校教育、团支部共进成长工程、我的未来我规划、专业成就人生、考研还是就业、我的职场初体验、我的母校情结等8个教育主题。
  “大学生涯的每个阶段,主要问题各有不同,我们的主题思想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该校团委书记周志强说。
  课外科研训练覆盖大部分学生
  “如何让科技学术活动放下身段,真正走到大学生中间并令大多数人受益,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周志强说,校团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辅助、延伸第一课堂,重过程、轻成绩,覆盖全员的指导思想,对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工作进行全面改革,从第一课堂核心技能的延伸与拓展、人才市场的需求、专业实践、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4个领域出发,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010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首先在8个本科院系试点开展科研训练工作,全年组织了189项活动,169名专业教师和近两万名本科生直接参与其中。2011年,学校又确立科研训练项目175项,举办院系级科技竞赛48项、学术讲座134场,直接参与教师超过400人。
  一大批学生成为课外科研训练的受益者。2010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理学院生物和食品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就达95%。这两个专业中,学生参与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达97%以上,直接参与该计划项目研究的达50%以上。通过参与项目,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得到强化和拓宽,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都得到锻炼与提升。2010届毕业生宿丽娜对此感触颇深:“在学校参与素质拓展活动,尤其是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让我受益匪浅。”
  对于校团委把“触角”伸进第一课堂,教务处“不怒反喜”。教务处处长沈玉志说,科研训练工作并不等同于第一课堂的专业训练内容,它帮助学生实现专业学习与实践认知的衔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主动性实践,是对学生第一课堂专业知识的深化与补充。
   社会实践依托传统模式推陈出新
  去年暑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的百名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阜新地区受到欢迎。彰武县双庙乡任家村五家子组的周继学老人说:“之前,我不知道啥叫新农保,是孩子们告诉我,像我这样的农民也可以月月拿养老金,这是想都没想过的事啊!”
  近年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团委在传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围绕人才培养主线,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低年级侧重社会观察,高年级侧重专业实践;理工科侧重动手,文科侧重调研;采用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社会实践。
  自2009年以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团委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予以资金支持,并结合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新方式,服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据统计,2010年暑期,该校共确立校级重点团队100支、院系级团队348支,建立国家级就业见习基地38个、校级实践基地150余个。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团委精心构建的课外育人新模式,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该校校长潘一山说,“三驾马车”的工作体系让学校共青团组织很好地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局,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育人的有效结合,学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更加明显。
来源:2011-6-4《中国青年报》

(共1606字) 阅读全文(223)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