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2岁女童小悦悦的遭遇震惊了国人。10月13日,在佛山街头,小悦悦被两辆车先后3次碾轧,7分钟内十多名路人视若无睹,默然走过。
愤怒、悲痛、谴责、质问……一面倒的情绪狂澜,几乎席卷了整个媒体,舆论哗然。一连串的追问与反思,也随即而来。闻知惨剧的人们,一下子懵了:是什么,让人变得如此冷漠?
谁给冷漠的旁观,找个理由?失守的良心道德?社会风气的堕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倾斜?法制的不健全?……言之者凿凿,听之者诺诺。似乎人人知病,却难寻症结。
有社会学家认为,在都市社会的复杂条件下,人的情感与本能已被扭曲,社会救助系统被削弱甚至正遭到毁坏。
今天,摆出这个有点沉重的话题:是希望,在追问、反思、自省的努力下,能查知“病灶”,让遗憾和悲剧可以少一点。
人为何对人如此冷漠
“每个人都有感情、有本能,看到别人被撞倒在路上,人的本能是应该去帮手,如果所有人都不去救助,那就是我们的本能、感情出了问题。我们怎么会连这个本能都没有了呢?”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追寻的问题。可让人感觉不安的是,这个显然错了的本能反应,是背后很多因素长期训练出来的,“这才是一件真正恐怖的事”。
路人的冷漠足以杀人。糟糕的是,眼睁睁看着血泊中2岁女孩挥动的小手,十多个路人默默地飘然而过。真可以用“可怕”、“冷漠到冰点”来形容当时的路人。这种事情发生了,国人还不认真反思自己应该如何做人的话,中国是很危险的。“我听到这件事的第一反应,是这好像一个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豺狼把小动物吃了,其他小动物同类就从旁边经过,却一点反应没有。这还是人吗?”
在媒体上,我们看到了铺天盖地的愤怒、谴责、追问与反思。人们搬出了一大堆的理由,来解读小悦悦悲剧后触目惊心的冷漠:“社会风气不好”、“怕被家属讹上”、“怕莫名其妙担责任”……也有专业人士直指,事情的根源在于公平正义没有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与力量,还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设定“见死不救”罪……但这些,似乎始终无法解开人们心中沉重的结:人怎么可以如此冷漠!“路人”们都怎么了?
“在都市社会的复杂条件下,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的本能、人的基本的感情,被严重扭曲了,而社会救助系统被削弱甚至正遭到毁坏”,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社会怎么可以发生这种情感和本能被扭曲的事?
法能否真正催人向善
“小悦悦”事件后,谈方团队很快做出决定,拟奖励施救小悦悦的拾荒阿姨陈贤妹,并把她的家人纳入“协助”名单,将来对陈贤妹和她家人的工作、生活提供帮助。此举是要让所有人明白好人有好报。
悲剧后对爱心者的力撑,并非孤灯一盏,社会舆论和公众也几乎一面倒地为救人的拾荒阿姨喝彩。10月17日,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给陈贤妹送去5000元奖励金,她数度婉拒,后几经劝说才勉强收下。 褒扬良善的同时,惩恶寻因之辩仍在持续。一个现实是,中国现行法律,并无规定路人要施救的义务。冷漠的旁观,是个道德问题。在谴责“见死不救”的18个路人的同时,我们也要自我审视:若自己在现场会救人吗?每个人都应该这样自问,也是所有人不能回避的问题:选择冷漠还是选择救助?
期待德能转化为习惯
最新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遇到类似“小悦悦”事件时,大多数人会选择帮手、打电话报警或叫急救。
在一连串旁观事件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处处开放的良善之花:在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面对女童坠楼危急时刻伸手一接;在沈阳,七旬夫妇面对街头井盖被汽车轧碎而竖起警示牌;在佛山,拾荒阿姨作为第19位路人抱起女童;在匆匆街头,依然有人会给乞讨者钱物,有人会扶起摔倒的老人……他们接的、竖的、抱的、给的、扶的,首先都是自己的良心。
我认为,挽救道德水准已经成为现在社会面临最紧迫的问题,应借“小悦悦”这一标志性事件之机,立法惩罚见死不救的行为,奖励勇施援手的人,比如让那位阿姨老了后能安享晚年,相信比政策更有效。在农村,一个小孩遇到类似问题,自然而然就有一些邻里帮助。可是,在佛山那个五金市场,完全不存在一个社会支持系统。这个情景太荒谬了,人来人往的地方,就像在荒山里一样,好像没人看到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孩子。我认为,在国家、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去认真建设一个社会关系网络,这使得人的生活变得有更多风险。孩子走出父母的视线,就可能遭受杀身之祸,这已经不正常了。
“我们缺的,就是一个有人遇到风险时,能形成救助的支持系统。不能说缺法律、政府责任等,以前没有这些的时候,乡村都有这样一个社会救助系统”,要重建这个系统,每个人都应尽力并扪心自问,自己能做什么。倘若人人“从我做起”,小悦悦这样的遗憾和悲剧就会少一些。
(共1607字) 阅读全文(170) | 回复(0) | 引用通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