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大学学习和中学学习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自主性的显著增强,二是学习专业性的明确出现。
首先看学习的自主性。中学的学习有明确的自习时间,有值班老师陪伴看护,大学的学习却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大学里,课内的学习不再是学习的主体,而只是起到点播引领的作用,深入的学习领会需要课外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由于学分制、选课制的推行,同学不同班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学集体制同一进度式的学习模式被彻底打破,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在于同学个体的主动性和自控能力了。2010年下半年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我校四级最高分618分、六级最高分609分,这样的成绩显然光靠课内的学习是无法企及的。
再看学习的专业性,从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起,我们开始有了人生中第一个与专业有关的标签,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讲,大学专业这个标签一生中很难撕扯掉。地球人都知道,专业性越强,工作的排他性就越强,所以一个靠专业吃饭的人注定是稳定而长久的。大家都知道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被美国《商业周刊》和《财富》等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商业领袖” 和“中国最具影响商界领袖”,却很少有同学知道,在创立百度之前,李彦宏已经跻身全球最顶尖的搜索引擎工程师行列,其拥有的“超链分析”技术专利,是奠定整个现代搜索引擎发展趋势和方向的基础发明之一。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中星微电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创新梦工场CEO、大学生成长教父李开复等新时期的青年成功人士,无一例外都是当年大学校园里顶尖的专业高手,也无一例外都是靠专业成就自己的人生。
好多同学和我探讨专业学习如何学,其实答案可以浓缩成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问题是兴趣到底从何而来呢,光课内的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课外的科研训练活动、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性的科普报告会、老师和专业从业者的现身说法,甚至是有关专业的一本好书和一个故事,都可能激发我们的专业兴趣。我们团组织本学期针对2009级同学策划了一个“专业成就人生”的主题团会,目的在于激发和培养同学的专业兴趣,希望同学能够真正的参与进来。
学习的自主性首先体现在自觉不缺课、不逃课。有的同学“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浪费了父母的钱财和老师的心血不说,逃课后宅在寝室里,更容易蹉跎了青春、消磨了意志,弄不好好容易形成“神马都是浮云”的思维习惯,那就罪过罪过了。光不逃课、不做宅人还不够,更要提高课内学习的效率,有的同学人在曹营心在汉,上着中国革命史背着外国语,应用文写作课上做着高等数学练习册,弄得土不土、洋不洋,忘了一心不得二用的古训,最后既丢了芝麻,也没有捡到西瓜,还是有点可怜的。有的同学的确身在自习室,却只是把书放在在自习室学习、自己却聊天、谈情、打电话、嗑瓜子……凡此种种,还不如宅在寝室里了。
学习的专业性要求我们不断开拓专业的视野、主动了解专业的前沿发展,要求不断培养专业性的思维和视角,学会用专业的思维思考问题、用专业的语言描述现实问题、用专业性的工具力所能及的解决问题。在2009年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测绘学院的一名女同学利用专业知识开发了一个三维数字校园,项目非常实用,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团中央、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挑战杯比赛中,社会科学类的获奖作品几乎都是大学生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社会调查报告,从专业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完美结合。
2006年,学校明确了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近日,学校又被辽宁省确定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单位。二者联系非常紧密,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本质就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扎实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身就是卓越工程师的核心素质。不管是成为应用创新型人才,还是成长为卓越工程师,都需要我们学会学习,打好知识基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都需要我们热爱专业,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需要我们珍惜时光、实现专业学习、主动思考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统一。
解决学风问题的根本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学习动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引导和自我塑造。所以抓上课出勤率和自习上座率只能是抓学风的中策,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是学风建设的上策,帮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实现探究式学习才是学风建设的上上策。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实现探究式学习开始,直至成就自己的专业人生。
(共1599字) 阅读全文(239) | 回复(1) | 引用通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