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雷锋,做快乐大学生

3月5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再次来临。雷锋,这个将生命定格在22岁的青年,中国人半个多世纪来的精神偶像,永远是抚慰我们心灵的可亲、可信、可学的现实榜样。随着时光流逝,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在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温暖着你我,感动着世界。

翻看雷锋生前照片,你会发现他灿烂的微笑和洋溢的阳光,这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在面孔上的显现。这种快乐感染着他身边的人,感染着一个时代,甚至穿越时空,感染几十年后今天的我们。

雷锋快乐,因为他乐于信仰崇高、坚定信念。信仰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也是任何时代都无法回避的命题,更是全球化时代尤其是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避免精神迷失,获得灵魂归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其实,信仰原本就不同于具体的人生或生活目标,而是精神大厦。雷锋以其对共产主义的坚守,证明共产主义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富魅力的政治理想和图景设计。他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原本是不能缺少信仰信念的,因为活着本无所谓意义,只是有了信仰,才拥有了价值坐标,才找到人生的意义。

雷锋快乐,因为他乐于服务人民、乐观奉献。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所谓快乐和幸福不仅指肉体上或感官上,更主要的是精神上,因为肉体的快乐,只是粗糙的原子运动,是暂时的,只有精神上那些精致的灵魂原子运动,才能带来宁静、愉快和持久的快乐。雷锋仅仅走过22年的短暂人生,如果仅从其行为中包含的功利价值衡量,似没有做出很大的社会贡献,更没有创造经天纬地的业绩,他做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其实,正是大量的人人都可以做的小事,而让普通人更清楚地辩明价值坐标,找到价值追求与价值实现的途径。大事对人的境界是一种检验,更多的小事才反映出人的修养、品质和境界。正如毛泽东所说,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雷锋快乐,因为他乐于自强不息、敬业爱岗“1956年高小毕业后,在乡人民政府和中共望城县委会当通讯员和公务员,被评为模范工作者。以后参加根治沩水工程、团山湖农场和鞍钢等建设,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 1960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不到3年,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这些摘自雷锋的生平给我们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号:敬业爱岗、锐意进取,同样是雷锋精神的精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雷锋的一生是平凡伟大的一生,他那些闪光的语言和崇高理想、先进事迹都产生于他的具体工作岗位上,产生在他日常的生活实践中,他在社会的巨大影响,正是他在本职岗位无私奉献精神的延伸和发展。
雷锋快乐,因为他乐于艰苦奋斗、节约勤俭雷锋出身贫苦,深知生活的艰辛。因而,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不浪费。任何财富,都是劳动的果实。贫穷的时候不能浪费,富足的时候也不能浪费。第二是以小投入换取大产出。奋斗不一定是出大力,流大汗,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经营成本、工作成本和生活成本。

雷锋是快乐的,学雷锋也应该是快乐的。学雷锋不是一种道德负担,不是由外而内的强制律令,而是我们内心自为的追求;学雷锋并不悲情,而是一门关于快乐的学问;学雷锋并不崇高和神圣,不是悲壮的牺牲,而是一种平凡的生活态度。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内心的快乐,雷锋能写出“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是自己的幸福”、“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这样的话语。把同志的愉快看成是自己的幸福——这是雷锋在直接表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感动中国人物”已经办了10年,翻阅这些感动中国的好人故事,最打动人的并不是这些好人在困境中的坚守,而是他们的快乐;倾听每一个感动中国的故事,其实都是在倾听他们讲述自己在助人中获得快乐的心灵故事。这种快乐,可以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充满阳光的脸上看到,从烤羊肉串的阿里木朴实的话语中感受到,从平凡女孩孟佩杰的笑脸中看到,从忠诚卫士刘金国的坚守中解读到。你不得不羡慕并忌妒他们的快乐,因为,这种快乐,是任何金钱买不到的,只有高尚的人才能享受到这种无与伦比的快乐。它不是感官的刺激,而是一种超越了自私和功利而将他人幸福与自己相连所获得的一种精神愉悦感、灵魂净化感和价值实现感。我们有理由相信,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最大的快乐,绝不是坐拥亿万家产而产生的那种富可敌国感,而是捐赠和散财而产生的幸福感。

所以,今天,我们重提雷锋精神,很大程度上不是去救助和拯救别人,而是拯救我们自己,寻找我们丢失的心灵钥匙,找回那种让我们充实、让我们幸福、让我们快乐的高贵情感。

(共1722字) 阅读全文(291)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