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七周年,汶川精神在延续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之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这场灾难让十多万平方公里大地山河破碎,造成约7万人遇难,37万人受伤……一时间,悲痛笼罩了整个中国。
如今,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七年,地震的阴霾渐已消散,震区展现出一派复兴景象:一间间拔地而起的房屋,一条条崭新通达的街道,还有山青水秀的美景和四处热闹忙碌的居民……震后七年,一个经济重振、社会重整、文化重生的新家园“复生”了。然而在废墟中站起来的不仅是家园,还有一种精神——汶川精神。震殇已去,那或温暖感人或振奋人心的一幕幕场景、一张张面孔、一声声话语却留在了民族的记忆里……这些都是汶川精神的回放、回响。
(一)灾区人民的精神
坚强——生命不相信“黄金72小时”
“黄金72小时”即地震发生后72小时内,是学界公认的黄金救援期。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曾指出:72小时之后,救出来的要么是尸体,要么就是奇迹。
然而,72小时的生命极限在汶川大地震中一再被打破。汶川大地震72小时后,奋战在四川灾区的救援人员没有放弃,被压在瓦砾中的受灾群众更没有放弃,从72小时到216小时,一个个生命被解救出来。据报道,被掩埋超过100小时而奇迹般生还的获救者,至少有240人。这些一次次刷新生命奇迹的中国人诠释着坚强,也给所有人带来了生命的鼓励。
乐观——可乐男孩
“叔叔,给我一瓶可乐,要冰的!”不知情的人可能很难想到,这是在废墟中被掩埋了80个小时的一个17岁男孩儿在刚获救时说的第一句话。当时,现场的救援人员都被这句话逗乐了,而当这一幕被电视镜头传播出去时,全国人民也都乐了。这是悲恸中难得的一笑,但这一笑却给所有沉浸在悲痛中人们打了一剂清醒剂,给整个民族瞬间充上了正能量。天灾降临,但川人、民族不是只能陷于悲痛,在残酷的事实面前我们依然可以从内心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们可以选择乐观。这就是一个年仅17岁男孩儿身上熠熠发光的民族精神——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只需一瓶可乐!
自强不息——“断腿舞者”廖智
汶川舞蹈老师廖智的一生有两个挚爱:一个是舞蹈,这是她从小的梦想;另一个就是她年仅11个月大的可爱女儿。她本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一份热爱的职业、一个平凡而安逸的人生。然而,一场变故却改变了这一切,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瞬间夺去了她深爱的女儿和跳舞的双腿。
在灾难带来的双重打击面前,这个外表柔弱的姑娘并没有放任自己陷在“废墟”里。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廖智尝试重返舞台。然而,她走上舞台的每一步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手术仅仅一个月后,廖智开始练舞,每天排练三个小时,坚硬的假肢刺痛柔软的肉体,她每次都会痛得衣服全部湿透…… 2008年7月,震后仅仅两个月,廖智重返舞台,用残缺的肢体演绎了献给灾区人民的“鼓——舞”,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廖智知道,从那天开始,她重生了。而那些帮助她走出阴霾重获新生的志愿者也让她看到了新生活的方向。
庐山地震后,廖智作为志愿者的身份开始被人们熟悉。对于廖智来说作一名志愿者就是她走出阴霾后最大的梦想。她要用爱来回报帮助过她的人,回馈社会给她的爱和鼓励。这就是廖智,一个自强不息的“断腿舞者”,她用内心坚定的爱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实现了光彩夺目的重生。而她的重生就像是整个灾区的重生一个缩影。
这些都是灾区人民在天灾面前爆发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可敬的意志品质,他们给民族留下的震撼和感动真的说也说不完。这些都是汶川精神在闪光,但这还并不是汶川精神的全部。
(二)志愿者精神
在震后的灾区,随处可见这样一种人:他们没有名字、不分年龄、未曾约定、不求回报;现场搜救的队伍里有他们,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物资配送的队伍里都有他们;他们放下工作和家庭,带着积蓄和物资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脸上写的是义无反顾,心中念的是灾区人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是救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叫志愿者。这些人毫无私心如此单纯,这些人放下小我是多么的高尚!这就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瞬间凝成的志愿者精神,这是当代中国精神的一道亮丽的景观,它也是汶川精神的一部分。
生死度外的志愿者在救灾第一线演绎着志愿者精神,而在灾区之外,在广大的神州大地上还有无数的准志愿者也在用自己的绵薄之力诠释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涵义。他们为灾区捐款捐物,他们通过网络、媒体为汶川加油、为中国加油,文艺界的朋友自发组织起来排演鼓舞人心的节目,作家和诗人也纷纷拿起了笔……怀着对同胞守望相助的大爱,他们,或者说我们也是不在场的志愿者。
(三)集体主义精神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我们绝不会放弃!”这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却让所有中国人感到无比温暖、备受鼓舞、充满力量,因为这句话是温家宝总理代表政府对灾区人民的承诺,也是党对人民的承诺,更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公民的承诺。
受灾地区山高路险、道路被封闭,受灾群众居住分散、救援条件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是在72小时内黄金时间救人,还是完成灾后重建,无疑都是巨大的难题。然而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带领中国人民迎难而上,演绎了一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御国难的中华奇迹。
“时间就是生命”,汶川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投入应急处理,展开了与时间的生死竞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即于当天赶赴四川震区,成立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设立8个抗震救灾工作组;在黄金救援72小时中,温家宝总理辗转重灾区视察灾情;涉及海军陆战队、空降兵等20余个兵种的10余万人投入抗震救灾……国家领导、武警和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各兵种部队、各救援队、医疗队等,均在第一时间到达地震灾区。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政府部门、军队和社会其他的各个方面密切配合、协调合作,各种救援工作紧张却有条不紊的有序进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之下,终于夺取了举世震撼的伟大胜利,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成功抗击自然灾害的崭新篇章。
这场由党和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协同参与的汶川大救援,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了各个方面“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何谓汶川精神,也许很难说得清,它包含着灾区人民在危难关头爆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可贵的意志品质;包含着因为这场劫难而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的志愿者精神;更包含着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个方面“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汶川精神还包含更多……,它不是一个狭隘的地方精神,它彰显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也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特质,汶川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表征,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坚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亮丽名片。
汶川地震终会成为往事,然而汶川精神却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一直在延续……从汶川到玉树,从舟曲到芦山再到鲁甸,在一次次惊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和波澜壮阔的灾后重建中,汶川精神从未缺席,在一次次磨难中它与中华民族共同成长,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涵,凝聚着更加强大的中国力量。
今年4月25日14时11分许,一场8.1级强震重创尼泊尔,也严重波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的10余个边境县。灾难降临,汶川精神再聚力。习近平主席第一时间发出的慰问电,“尼泊尔人民一定能够共克时艰、战胜灾害”。中国政府向尼泊尔提供的包括帐篷、毛毯、发电机等灾区急需物资,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在尼泊尔的救灾安置工作,以及中国朋友的关心、支持和祈祷,都让尼泊尔人民切实的感受到了跨越国界的“中国温度”。
同在第一时间,国家对地震波及的西藏受灾地区也展开全力以赴的抗震抢险。救灾物资、专业的医疗、迅速而有效的救援措施、真挚的关爱、不屈的意志……都在第一时间向灾区集结,来自四面八方的帮助,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汇成了抵御灾难的坚固防线。汶川精神,在西藏抗震救灾中又一次得到了生动的演绎。
“多难兴邦”,命途多舛的中华民族正是在一次次危难与难关中磨砺着民族意志与精神,中国精神是强国之魂,只要这种精神在,中华民族就不怕任何的磨难,就能在挫折中奋进、在逆境中前行,就能托得起伟大的“中国梦”!
(共3006字) 阅读全文(120) | 回复(0) | 引用通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