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狼图腾》:生态文明的再呼唤

电影《狼图腾》:生态文明的再呼唤

今年219日大年初一,电影《狼图腾》在全国上映。它的公映,使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十年前姜戎的同名小说——《狼图腾》。这部小说自2004年出版以来,10余年间国内再版150多次,正版发行近500万册,被译作39种语言进入110个国家,创造了当今出版界的奇迹。

《狼图腾》是一部畅销小说,也是一部充满话题性的小说。从这部作品中衍生出的关于狼与蒙古族图腾的问题;“狼性”、“人性”与“民族性”的探讨;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矛盾与融合;以及狼性哲学等等问题不断掀起争议。

然而,对于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来说,这些都不是他所关注的重点。吸引这位法国导演推掉了好莱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拍摄邀请,毅然来到中国倾注将近十年心血的初衷,是被原著中渗透出的对生态破坏的担忧,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所触动。正如他自己所说:“自然与人、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就像生与死、爱与恨一样,始终是会引起人们无穷思考与探讨的命题。

因此,让·雅克·阿诺的《狼图腾》已经将主题集中到环保上,以维护生态与保护环境的名义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环境中,牧民、狼、自然、外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集中体现出来,似乎让人们看见了人类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和人类对自身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的一个缩影。

在原生态的内蒙古额仑草原上,原住牧民与狼群和其他动物协调共生。牧民们敬畏着他们心中万能的神——腾格里,认为是它掌管着草原万物,安排了草原上生命的秩序。这里的腾格里代表了我们所说的草原的自然生态规律。而这里牧民与草原的关系如同原始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原始时期,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蒙昧的人类不能洞悉自然的规律,却因而将其神圣化,并心怀敬畏。这一时期人类作为自然的从属与自然万物协调共生。

在这样的关系中,牧民即使面对严酷的生存条件也从未想过要去打破草原上的生态平衡,即便是最凶猛的草原狼。因为他们明白,狼在捕杀草原牛羊时,也掌控着草原的平衡,没有了狼的威胁,黄鼠、兔子会抢先把最好的鲜草全部啃光,人们畜养的牛羊就无以为继……没有了狼,草原就会失去平衡,陷入危机。所以,牧民打狼从来不赶尽杀绝。同样,草原狼也懂得为后代留下食物。

然而,外来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狼群在大雪湖里储备过冬的黄羊肉被一群外来人贪婪的抢光了。即使如此,场部主任包顺贵还是执意下达了掏狼崽的任务。食物和后代都被肆意的掠夺引起了狼群的愤怒和报复:暴风雪的夜晚,军马失控,狼群司机追袭,将军马全部逼入冰湖,生产队遭受巨大损失。

但是,狼群的强烈反击并没有让这些人学会尊重自然。“文革”时期,由于国内资源匮乏、粮食紧张,牧区建设兵团在草原蓄载量已严重超标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加大牛、羊的养殖量并实施变牧为耕的政策。大批的外来户涌入了这片草原,把优良的草场开垦成农地、种起了庄稼。他们还要消灭一切影响自己生存的“有害之物”。草原原本的平衡被打破了,人与狼展开了生存的搏杀。最后以场部主任包顺贵为首的生产队发起了一场现代化灭狼运动,原来与人类势均力敌的狼群再也斗不过高速的吉普车、远程的狙击枪和枪法极准的特等射手……

文明与自然的冲突就这样在大草原上上演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场部主任包顺贵作为
“人”一方的代表,还原了人作为自然入侵者的本态。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工业文明的进程,由此也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开发、利用、改造自然的深度和广度。人类的能力在增长,人类的欲望和野心也在膨胀。依靠着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人类疯狂的征服自然,大肆攫取和挥霍自然资源,并将产生的废物、垃圾肆意排放。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创造了现代化的物质文明,然而这些财富和文明的根基却被践踏的千疮百孔。此时的人类、人类文明都已经危险的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

人类在亲手建立起自己现代化家园的同时,也亲手毁坏了亿万年积累起来的自然家园。人类无节制的索取和不合理的开发已经造成森林破坏和草地萎缩、土地荒漠化、能源和水资源急剧减少、大气、水和土地污染等问题。而如今,人类正在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世界人口急剧膨胀、能源危机、粮食短缺、令人震惊的公害事件……这一个个人类亲手为自己埋下的陷阱已经昭示了人类窘迫的未来。

整部影片在追问人如何与自然共处的问题,影片中的角色也在随着故事的发展经历成长、孤独,学习着相互理解和依赖。在影片的末尾,场部主任包顺贵在现代化的灭狼行动中,亲眼目睹了在人类的枪口下渐渐被逼入绝境的草原狼,表现出的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在奔驰的吉普车上他猛然醒悟,他眼中的狼不再是从前祸害人畜的畜生,而是与自己一样的生命,值得尊重的生命,他深深的被这种不屈的生命所折服。怀着油然而生的敬畏,他按照草原的规矩将力尽而亡的老狼留给了腾格里。此时他知道,在他心里草原狼、草原和他自己,都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观念转变的不仅仅是包顺贵,还有本片的主人公陈阵。如果说场部主任包顺贵代表了站在自然对立面的人类文明的话,陈阵则代表了因热爱自然而一心想要融入自然的群体。

来到额仑草原插队的北京知青陈阵在蒙古族老牧民毕利格的指引下认识了草原狼,并由于自己偶遇狼群的特殊经历迷恋上了草原狼。为了更加亲近草原狼,他执意养下了野生“小狼”。然而,生性独立、自由的草原狼怎能被人“囚禁”?虽然是出于爱和向往,但是陈阵其实与包顺贵一样,都没有找到与自然相处的真正途径。

在影片的结尾,陈阵明白了顺应自然才是最好的融入,违背物种与生俱来的自然规律只能毁掉小狼。最后他将自由还给了小狼,而他挚爱的草原也因他对小狼的“放手”而获得了重生的希望。

包顺贵和陈阵的转变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片尾得到了升华。

经过改编的《狼图腾》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而这正与现实的情况一致。

伴随着传统工业文明的“胜利”而出现的世界性人类生存危机,引发了人们的深刻反省。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自我发展的方式,开始重新定位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传统的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对自然的粗放性、功利性、掠夺性和征服性关系基础上的,人类要真正走出工业文明的危机,必须从根本上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那种单纯向自然界掠夺而破坏其再生能力的状况。人和自然的关系并不是纯粹工具性的或功利性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协调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发展道路的探索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展开。从联合国到各国政府,从学术界到普通百姓都逐渐认识到了所面临的问题的严重性。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制定了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的共同原则。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签署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解决人类环境与发展问题开辟了新的道路。继而,美国、欧盟、日本等一批较早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在许多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的处理和预防上都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的30余年几乎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历经一二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因而,西方国家曾经的问题也在我国的几十年内集中爆发。赤潮、沙尘暴、酸雨、雾霾……这些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种种,今天的中国都正在一一的经历着。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我们不能再继续西方已经表现出来严重弊端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不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必须采取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走一条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党的十八大浓墨重彩地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基于中国现实国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世纪初,在我国文坛上就涌现了包括《狼图腾》在内的一大批探讨人与自然关系,探寻生态危机根源的生态小说。这些作品强烈谴责了人类中心主义,揭露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困境,对生态文明发出了深沉的呼唤。这些作品赢得了读者的热烈欢迎,也播下了生态文明的种子。

十年之后《狼图腾》被搬上了大银幕,再次引发了国人的强烈反响。电影上映不足两个月,票房就闯过六亿大关。经过改编的电影《狼图腾》再次唤醒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迫使人们冷静的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燃起人们的敬畏之心,从而更加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的事业,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几年的雾霾使中国人民更切身的体会到“同呼吸、共命运”的道理。如果没有了碧水蓝天,又何谈幸福与梦想?就让我们用自身的行动,共同来描绘美丽中国,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共3282字) 阅读全文(172)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发表评论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