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黄璐璐)
摘要:积极心理学兴起仅十余年,已经形成一股世界性的潮流。整体来看,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三个领域研究的发展并不均衡。国内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还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本土化的研究有待加强。目前,积极心理学在研究的科学性和研究领域方面都存在不足。尽管如此,积极心理学未来的发展前景还很广阔。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主观幸福感 乐观 教育 综述
1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关注正常人性、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国际积极心理学网站的首页明确的将它解释为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是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
科学心理学自产生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展是平衡的,既从问题角度,也从积极品质入手来研究人。但二战后,由于战争催生了大量的心理问题,加之弗洛伊德理论的流行,主流心理学走向了以心理问题的研究为核心,以有心理问题的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病理性心理学。这意味着庞大的正常人群体被排除在了心理学的关怀之外。基于这种状况,赛里格曼提出了建立积极心理学的建议,并且付诸实施。1998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塞利伯格曼,发起了一场积极心理***动,倡导了解人的积极方面。他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发表了名为《积极心理学导论》的文章,吹响了建立积极心理学的号角。此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兴趣。许多基金被投入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一些有影响力的期刊纷纷推出了“积极心理学”的专刊或专栏。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渐完善,许多学校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硕士、博士点也建立起来。2009年在美国费城召开了首届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这次会议吸引了全球52个国家的参与,这意味着积极心理学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积极心理学在国际的迅速兴起受到了国内一些学者的关注。从相关文献来看,从1998~2005年的数量较少,2005年之后相关文献数量陡增,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积极心理学的传播和研究工作中。2010年8月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掀起了积极心理学在国内传播的一个小高潮。虽然积极心理学已经传入中国,但中国学者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参与及对其应用的实践,都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国际上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不断增加,大量真实而可信的综述性文章不论对我国进行积极心理学的进一步研究,还是对积极心理学在我国更广泛的传播而言都显得十分必要。
2整体研究概况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还相对比较分散,大致包括三个方向: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2.1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在主观层面上的研究,可按时间分为:对过去的满意感、对现在的福乐感和对未来的乐观和期望。
在积极情绪领域很有影响力的研究是B.L.Fredrick提出的“拓展-构建”理论。[2]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拓展并构建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的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帮助个体建立起长远的,有利于个体未来发展的资源。这一理论提出后,H.A.Wadlinger、K.L.Johnson等人用不同的实验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具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综合、最复杂、最核心的是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根据这一领域著名研究者Diener的研究,SWB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3]SWB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主观性,即是个体否幸福的标准由主体自己设定;二是稳定性,即是对长期而非短期生活质量的评判;三是整体性,即是对个体整个生活领域的情感和认知的综合评价。近十几年SWB的相关文献已达几千篇,这些研究涉及到了影响SWB的诸多因素,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集中在生活事件与人格特质两个因素上。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只在短期内产生影响,而人格特质则是有效预测SWB的重要因子。
2.2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的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在个体层面上的研究,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是这个领域的重要研究。由Deci和Ryan等人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很好地回答了积极人格形成的动力问题。SDT以个体的内在动机概念为出发点,假定人的三种基本需要,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归属需要,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从而使主体得到幸福的体验,发挥潜能并促进社会发展,反之则会抑制其表达内在动机的行为,引起消极的心理结果。
目前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其中引起较多关注并且研究相对比较成熟的是乐观。人类对乐观的研究早已有之,而积极心理学试图给予它一种综合的解释:首先每个人都有一条乐观的基准线,这是遗传的结果;其次,个体后天的经验和学习进一步加强了其乐观或悲观的程度。对于乐观与悲观的划分标准,塞利格曼用“解释风格”来加以说明。解释风格是指个体对生活所发生的事情的一种归因方式的习惯化表现。塞利格曼把乐观当做一种由学习获得的解释风格——“乐观型解释风格”,这是一种积极的归因。
但是如果盲目乐观就会产生“乐观偏差”[4],从而与现实相矛盾,关于如何平衡两者,Sandra L. Schneider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认为理论上可以保持乐观而又理性。
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度都有待加强,但它对人格的解读却为当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向。[5]
2.3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的三个领域是相互联系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的不断获得有助于积极人格的形成,如果个体形成了积极的人格,则增加了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可能性,而积极地社会组织系统则是为前两者的获得和形成提供了社会支持。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包括:宏观的组织系统(如民主的国家制度、舆论自由等)、中观的组织系统(如人性化的单位管理规章等)、微观的组织系统(如牢固的家庭关系等)三个方面。[6]
积极的社会系统涉及多个学科的多个领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因此相对于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目前,积极心理学家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学校教育和家庭关系方面。Seligeman等人经过长期的校园追踪研究,证明在学校开展幸福教育,能够有效的降低学生的抑郁,提升幸福感。[7]在家庭关系方面,Seligeman等人通过广泛的调查,表明亲密关系对家庭成员获得幸福体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国内研究状况
积极心理学在美国兴起之后,很快引起了一些中国心理学者的关注。但从近年国内的研究状况来看,中国的研究相对薄弱。
首先,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一些介评类的文章,如张倩、郑涌的《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李玉珍、王文忠、施建华的《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周嶔、石国兴的《积极心理学介绍》等。这些文章在扩大积极心理学在国内的影响、推动积极心理学在国内的传播上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但对积极心理学本身的发展促进不大。尽管如此,国内还是有一些学者如浙江师范大学的任俊在积极心理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探索。他不但发表了多篇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文章,还出版了个人专著《积极心理学》。这为推动国内进一步产生有影响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础。第二,中国目前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层面的研究不足。由于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上存在较大差异,所以积极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具体地说,如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研究中国人的积极品质,如何将积极心理学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提高国人的幸福指数,应该成为当代中国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第三,国内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人员队伍还比较弱小。尽管国内学界对积极心理学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但真正致力于这一领域研究的人数还很少。
4积极心理学研究存在的不足
4.1研究的科学性和信服度有待提高
首先,积极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覆盖不够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年龄层次的选择上,表现出成人化取向。积极心理学的被试样本大多集中在成人群体,而儿童和老年人群体则被忽视。第二,从种族和民族的选择上,表现出白人化取向。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中存在着“白人价值观为主”的取向,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不能用一个民族的幸福来涵盖其他民族的幸福。因此,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应重视年龄、民族、性别等各方面的差异,促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具体和科学。
其次,目前积极心理学还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尚未能做出比较有影响力的纵向研究。它的一些结论主要是基于有限的横向研究和一些理论假设,然而,前者的价值远不及纵向研究,后者则流于哲学的思辨,没有实践的检验和科学的支持。因此积极心理学如要增强生命力,还需大力加强纵向方面的研究。
4.2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就积极心理学目前的研究领域来说,无论广度和深度都远不及他所批判的“限制了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病理性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它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最多,其中主观幸福感的成果最丰富,但这一领域依然存在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然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其理论也不如“大五”人格等理论的表述更经得起现实生活的检验。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由于其复杂性、跨学科性,是最薄弱的领域,还需要多个学科的研究者共同努力来推进。总之,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方面、众多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的工作者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研究。
5积极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界的“新生儿”,尽管其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十余年,但已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对积极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塞利格曼博士在2009年的采访中指出,它将以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为核心,致力于把其成果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包括四个方面:[8]
第一、积极的生理健康,即个体对自己不再仅关注问题的生理指标方面,也要关注自己的良好生理指标方面。积极心理学建议改变原有的体检方式,要以健康为核心重新定义生理指标。此外,积极生理健康要求个体利用已有的生理优势来获得个多的生理健康。美国威尔逊基金会提供了资金支持相关研究。
第二、积极神经科学,即揭示人的积极状态(如快乐、幸福)的神经机理的科学。
第三、积极的社会科学,指人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应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以引导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幸福生活为最终目标,这是一种对社会科学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并回归未来的新观念,体现了对社会科学本质的真正理解。
第四、积极教育,指教育要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积极教育目前还在探索阶段,一些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者先后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开展了积极教育研究。
6结语
仅仅十余年时间,积极心理学已经从一场心理***动升级为一门世界性的专业学科。它已经成功的形成了自身的系统理论建构,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并正在步入第二阶段,即作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引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以这种态势发展下去,积极心理学将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Sheldon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3):216~217
[2] Fredrick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218~226
[3] Diener E. Subject Well-Being :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or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J]. Amercian Psychologist, 2000, 55(1):34~43
[4] Sandra S. In search of realistic optimism: Meaning, knowledge, and
warm fuzzines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 250~263
[5] 任俊. 积极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243
[6] 任俊. 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9
[7] Martin E.P. Seligeman et al. Positive Education: Positive Psycology
and Classroom. Intervention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Vol.35,NO. 3, June 2009, 293-311.转自:董娟波.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 科协论坛, 2011,(6):90~91
[8] 任俊. 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11~17
(共4685字) 阅读全文(122) | 回复(0) | 引用通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