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辅导

贫困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党和政府及各高校高度重视贫困生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确保贫困生安心就读。但是高校贫困生在承受经济贫困的同时,心理上也出现了改变,因此除采用国家助学贷款、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措施缓解其经济压力外,还应从心理上帮助他们适应环境,调整自我,增强心理承受力,以使他们顺利成长为合格人才。如何培养贫困生,积极心理学认为应强化贫困生的积极心理,改变贫困生的消极认知,防止因经济贫困造成心理贫困,促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为贫困生心理辅导提供了新的解决视角。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特点

在从事学生工作中,我们发现当前高校贫困生虽然未出现明显的心理病态,但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如果让这些消极心理蔓延,将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其人格的发展。在长期与贫困生的接触中发现,高校贫困生主要有以下心理问题:

敏感心理:贫困生的自尊心一般都很强,他们对外界的评价非常敏感,时常从别人的言行中判断别人是否尊重自己。对于涉及自身的事情,总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也总是处于“多心”状态,内心设防很多。

自卑心理:贫困生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大学人才济济,比较起来,自己其实很一般。同时,家庭经济条件差,常常加剧贫困生自卑感。因此,他们更加缺乏自信,表现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沉默、孤僻、不合群、自我封闭等特点。

闭锁心理:为了免受伤害,贫困生与人交往中采取不同程度的自我防御,,他们往往用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不敢过多地与老师、同学接触,不愿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不敢在公众场合表现自我,遇到事情特别是生活困难不愿向别人求助,唯恐别人发现其寒酸。

焦虑心理: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多数贫困生承载着家人的全部希望,期盼他们早日学有所成,缓解家中的经济压力,而面对现在社会严峻的生存压力,他们常有养育之恩无法报答、成绩欠佳“对不起父母”的焦虑。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贫困生心理辅导

如果贫困生存有以上心理问题,那么他们不仅在经济上贫困,在心理上也“贫困”,其心理贫困的根源在于消极的认知。而积极心理学主张用积极观点来解释消极事件,帮助高校贫困生激发人的积极情绪,使他们体验快乐与成功,引导他们追求幸福,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1、贫困生心理辅导应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心态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辅导应关注人的健康、快乐、充满希望的积极潜力,认为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消极事件,将会防止绝对化、扩大化、极端化的思维模式,使个体在遇到困境时的行为与情绪具有建设性。贫穷是人生的双刃剑,会让人崛起,也会让人毁灭,其中主要因素是个体是否有积极的心态。因此应引导贫困生学会用积极心态取代消极心态,引导他们看到贫困对个人成长具有的积极意义,学习用积极观点来解释当前的物质匮乏,要让他们明白贫困是对他们的考验与激励,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贫困生心理辅导应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评价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的人格品质,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心理辅导时要让学生意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出生在何种家庭并不是我们所能选择的,经济的贫困并不意味着各方面都比别人差,因此,不必因为贫困而盲目自卑。然而有些贫困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把原因归之于生活的贫苦,不是主动去面对,而是消极退缩,缺乏对自我的了解,产生不合理的自我认识。因此,心理工作者应挖掘、发现并称赞他们优秀的品质,鼓励其自我接纳、自我欣赏,强化其自立、自强、自信的意识,让他们坚信自我努力的价值,从而成为一个能够自我实现的人。

3、贫困生心理辅导应引导他们体验积极的情绪

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人格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充分启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一个人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力量源泉。在现实生活中,贫困生不是缺少产生积极情绪的条件,而是缺少体验快乐情绪的能力。贫困生心理辅导应帮助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通过各种途径增进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学习的成就感,朋友的关心,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摆脱他们心里的贫困,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

4、贫困生心理辅导应鼓励他们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对生存环境的认知过程,是个体在现实活动中运用智慧的过程。而积极心理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感受和体验,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在当今社会,学生只要正视自己的经济窘迫,就可以靠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兼职打工完成学业,这一行为已得到社会的肯定与鼓励,同时成为培养积极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5、贫困生心理辅导需给他们营造积极的周边环境

在积极心理学看来,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获得,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的发展。贫困生心理辅导还需依托一个

积极的团体环境,因为人在良好的人际环境里可以寻求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可以及时宣泄和排解内心的痛苦,建立正向的自我认知体系和自我评价体系,更易形成健康的人格。有研究表明一个生长在积极、鼓励、宽容环境下的贫困生和一个在充满消极、鄙视、攀比环境下的贫困生在性格、处世、人际交往上必然都有着很大区别。前者会更加自信,身心更加健康,更加快乐。

三、对高校贫困生心理辅导的具体措施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充分开发心理潜能的心理学。基于此理念,帮助高校贫困生摆脱内心的阴影,成为健康向上的好学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座谈

心理座谈帮助学生更新贫困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对贫困的正确认识和健康心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自尊自爱、自律自重、自强不息,提高调适情绪的能力。心理关怀要深入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生存状况,定期开展贫国生心理普查工作,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做到关注其动态、研究其心理、分析其特点、把握其需求,及时捕捉他们的异常行为、异常情绪。同时,积极开展团体辅导结合个人谈心、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邮件咨询、QQ咨询、电话咨询、与家长配合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为贫困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积极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通过心理座谈提高学生应付生活的能力来解决其面临的生活困难,帮助贫困生认识现实的能力,帮助他们从自卑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充满自信,更好地发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学习,奋发成才。

2、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类似于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活动,从而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方向发展。它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运用团体的情景,设计出活动、主题、内容,用来预防个体在各发展阶段中会碰到的各类问题所引发的一般性困扰。由于经济的困难威胁着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大多数人不敢大方地与他人交往。为此我们利用团体互动对个人的影响,解决贫困给人带来的烦恼和痛苦,如何面对贫困等问题,使成员在活动中互动,在生活中尝试,使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存在和自己相同的问题,用接纳的团体气氛,促使他们从自卑、封闭、自我否定和敏感的人际关系中走出来。

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组织以下主题的团体辅导:大学适应、自我探索、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使贫困生能够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学习成功交往的方式和技能,改变不合理信念,形成新的交往意识和交往心态。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自身并不是孤立的,学会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心理调适,将内心压抑的消极情绪发泄出来,使自己的消极情绪得到有效的释放,并使自己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安慰,与他人共同承担痛苦,一起分享幸福与快乐。

3、个别辅导

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很大的,每一名贫困生的性格

特征和实际需求各不相同的。同时,有的同学不愿意参加团体辅导,因此,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还要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班主任、辅导员应深入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贫困生的性格、爱好、习惯和学习生活困难情况,特别要了解他们心理上的困惑。在了解受助贫困生个性特征和实际困难的基础上,要研究并采取“对症下药”的个别辅导和帮助方式,尽快给他们思想疏导和解决困难。

如果贫困生不抗拒心理咨询,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帮助效果会更好。咨询员可以在个别辅导中对贫困同学表示理解和支持,同时进行疏导抚慰,采用情绪疏导,认知调整和行为训练等基本辅导方法,分析无助、困惑、自卑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支撑起他们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强化自尊、自立、自信的自我意识,积极发展自我。

大学是大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只要我们帮贫困生一把,他们将会展开灿烂的笑容。笔者深信在大家的共同实践探索中,一定会逐渐找到呵护贫困生脆弱心灵的秘药良方,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人生观,积极引导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努力,以健康的心理和心态创造辉煌的人生。

(共3385字) 阅读全文(123)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