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迷失
--------中国人的精神空虚浅谈
[摘要]:全球经济的发展必然对文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中国人的精神空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随着各种体制的不断完善,青年知识分子应该承担起挖掘传统文化精华的重任,为中国人建造一座美好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文化迷失;空虚;集体责任感;精神家园;道德回报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整天泡吧,对过去的一切有种失落感,不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考上研究生的我们也都在感叹当初是付出了多少辛勤和汗水,才走到了今天的位置,如果让我们重来一回,要把辛勤和汗水具体量化,恐怕敢于迎战的人是寥寥的了。一片疑云浮上心头:我们都生活在没有目标的日子中么,不然为什么会有迷茫和恐惧的感觉?本文针对中国人的精神空虚现象,浅析原因,并提出几点拙见。
一、文化迷失:青少年精神空虚无法回避的沉重话题。
二零零四年迫近六月末的几天里,是大四学生完成本科学业,在他们即将离校的日子,在这依依离别的不舍中,在即将走上新的人生起点的企盼中,我们自然而然的也分享着毕业学子的惜别之情,可就在要离开的日子里发生了不开心的一幕:忘记了事情发生的第一天是那一天,总之一直到离校的前两天,晚上九点以后,在宿舍楼下总会有一群喝的醉醺醺的男女同学围在一起“联欢”。天天如此。他们放开喉咙开始追忆四年来的辉煌历史,一首首的流行歌曲、革命歌曲、情歌对唱,飘到我们的耳边,我们跟着一起追忆……但有一天气氛突然变了,一群男生唱着,也骂着,是对其他院系的咒骂,也有女生拉架的声音,他们声嘶力竭的喊着,对骂着,有的在楼上,有的在楼下,楼上的吆喝着楼下的有能耐上来,楼下的回应说有能耐的你们下来,可能是有女生在拉着,所以一切都在骂声中开始也在骂声中结束。那时我们都觉得年轻人气盛可以理解,不觉中我们都进入梦乡……可随后的几天里那绝不是在“联欢”,这一点我可以肯定,他们每天都在骂人,很难听,我们开始反感。最严重的一次是那一晚,咒骂依然在九点钟开始,我们终于睡着了,睡梦被一声闷响惊醒,一股怒气冲上心头,因为我知道又是那些人干的好事,只是我不知道他们又出什么花招了,能把我从梦中惊醒,我只知道他们在向楼下摔东西,但我太困了,在不满的情绪中睡去。早晨我八点钟才醒,拉开窗帘我被惊呆了,楼下一片五颜六色,有红黄蓝的染料瓶子以及染料洒在各处,有白色的院系牌子横七竖八的在那里躺着,有的是正面有的是反面,还有的已经两半,有褐色的椅子,还有扑克甚至散到我们的窗台上,还有烧焦了的衣服……是不是有点惨不忍睹?宿舍管理员维护着秩序,学校领导看到这一幕不知道会有何感触?!!!
我们的学生是怎么了?我们年轻人是怎么了?疯了么?这些是当前我们国人不得不深思的现象。当然不是,追其根源无非是思想文化出现了问题,时代发展了,而文化却落后了。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在这篇文章里简单叙述了社会发展中思想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且对解决问题的办法略谈一二。
一、文化迷失:精神空虚原因所在。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有这样的描述:从洛杉矶到列宁格勒,十几岁的青少年,不愉快的配偶,单身的父母,普通的职工,以及上了年纪的人,都抱怨社会孤立了他们。父母们认为子女忙得没有时间来看望他们,甚至没有时间打一个电话。在酒吧间和自动洗衣店中,寂寞的异乡客倾诉着心里话,一位社会学家称之为“凄然寡欢,心乱如麻”。那些独身者和唱片夜总会,成了绝望者的***市场。中上层的家庭主妇,在他们富丽堂皇的得郊区住宅中,被死一般的空虚寂寞折磨得发狂,有多少人养宠物以打破空屋的寂静……托夫勒所叙述感觉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也初见端倪,农民除了春种秋收之外,都散坐在大路两旁,打麻将,唠家常,打发无聊的时间;这种现象甚至在生活节奏稍快一些的大城市也是很普遍的,上层一点的都市人在枯燥工作之余大多冲向练歌房、桑拿间、夜总会,要不就是觥筹交错,否则对于这漫漫长夜如何度过真是发愁;大学生们泡寝的时候,音响是少不了的,小声的不行,除非满走廊都轰轰作响才是满意的音量……难道我们的思想文化真的空虚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了吗?究其根本,还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效应,当然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
从五四运动,达到孔家店至今,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我们的思想文化并没有空白,而代之以无比繁荣的景象,那就是五四运动之后所引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是革命的理论,(从其产生发展的背景就可以看出来),是救国救民的理论,她把中国人民从苦难的旧社会带到自由的二十一世纪,但是马克思主义只能作为解决问题的方***,从大处说指导党的纲领政策的制定,从小处看,她也能指导我们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但是她总是离我们平常人的心灵是那么的遥远,当然她也可以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但只能成为脑力劳动者的。(农民和工人一般没有机会系统学习)。比起她中国人现在思想中缺乏的不只是方***,更需要一种文化,一种支撑心灵的文化,一种生活中挥之不去的灵魂,一辈子都为之探寻的信仰。费孝通在1997年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看法。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应主动承担起认识自己的文化及其定位,认识不同的文化及展开跨文化对话的任务,这是具有先见之明的。
费孝通老师的话对于我的激励作用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就感觉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孩子听到一个大人的肯定:“你可以走过来了”。这句话不一定代表着其中已没有危险,而是一种信心的给予,一个方向的明确。
三、面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精神空虚现象,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1、首先必须培养一种集体生活感。今天很少有人对身外的事物会发生兴趣,那种温暖的祸福与共的感情,只有在危机、压迫、灾难或群众的骚乱中,才自然的表现出来。例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生罢课运动,产生了奔放洋溢的集体感情。今天的反***、反美国轰炸中国驻南使馆,也是这样,但是它们所激起的行动和感情转瞬即逝。集体精神又消失了。这个年代,谁只想集体不想自己,是“傻子”。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在于社会差异性程度日益增长。我们有人采用使社会非群体化的办法,用强调不同点,而不是强调相同点的办法,去帮助人们具有自己的个性,使每个人更接近于去充分发挥他的潜力。但是这也是人性的接触变得更为困难。因为人们越具有个性,就越难寻觅与自己的兴趣、准则、爱好完全相当的伴侣或爱人。朋友也更难得来串门了。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变得更挑剔了,而且人人如此。结果就出现了许多格格不入的关系,或者完全谈不上是关系,那么怎样才能恢复集体生活呢?可以从集体生活所由开始的地方,即从家庭入手,发展它已经萎缩的功能。应当鼓励家庭在教育年轻人方面起较大作用。我们所能看到的,至少在朋友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共同玩耍时,不会因为霸占自己的玩具而同朋友的孩子打闹起来;同时培养亲密感方面学校可以做很多工作,比如说对学生的评分,不是单纯的看他的个人表现,而且还要有他所在的小组打分,以增加友情和亲密感。当然还要有很多的成绩是关于“对未来的期待分”,只要有一些鼓励,富于想象力的教育家们,一定能指出许多别的更好的方法去促进集体精神的发扬。
另一种建立集体精神的办法是,可以吸收已退休人员让他们与年轻人重新接触,让他们有跟年轻人交流的机会,也可让年轻人定期去老人那里讨教,可以让老会计传授记账的技巧,让工程师传授修理工作的科学程序、经验等等。让他们之间建立一种工作之外的精神契合的感觉,如忘年交之类的感觉。
2、其次,呼唤传统文化的觉醒,还中国人一个精神家园。西方人大多信宗教,他们不管是高兴充实还是失落烦闷都去上帝那里寻找安慰,往往他们到那里就能找到。中国人为什么不信宗教,人们用祖宗和子孙的世代相传、香火不断的那种独特的人生观为信仰,代替了宗教。祖宗和子孙之间是一个文化流,人的繁殖不仅是生物体的繁殖,也是文化的繁殖,也是文化的继承,但这种信仰越来越淡薄了,因为世事的艰难子孙难以继承祖辈的遗训,这一点如果祖辈们能看到今日适者生存的社会也应该理解的。当我了解到我的家乡人正在信基督教、时不时下跪祷告的时候,我深深地为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而心痛,也为中国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而心痛,但同时我又为我找到了我的人生目标而欣慰,痛快淋漓。这是我们这一代甚至更多代中国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责任。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观点有别于西方“天人对立论”,而且它有助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元化,有助于防止人类在文化冲撞中同归于尽。我对此也有同感。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精神家园。
3、最后,把讲道德利益化,用利益量化道德。道德标准化,颂扬讲道德精神、贬低和斥责无道德行为,为社会营造一种新的道德环境,有道德的人也是变相拥有一种资本。在现今的世界里,经济关系决定里其他一切关系,金钱关系浓了,人际关系淡了。社会最小的单位是家庭,一个家庭从她成立的那一天起,就面临了诸多问题,房子、孩子、事业、养老……其中哪有一个问题是与经济脱离了干系的?不同的家庭之间只要是没有共同事情需要关心的,就算是亲属,形式上跟陌生人也没什么两样,连一个电话都没有时间打。但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一辈子都不会认识的人,当子女升学需要托人时,当就业调转时,往往会在一张酒桌上嘘寒问暖、构建美好未来,这当然是经济在作怪,不过几年后当孩子出息了,有几个还会想起当初出手相助的“恩人”呢?这样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决定的,无法改变。但是借着这个基础我们还是有文章可做,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是他对社会的贡献,另一方面使社会对他的正当需要的满足。这里奉献与满足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满足的奉献是不完整的,因而也是难以持续的;反过来也一样。看一看我们传统的道德观,有论者认为中国传统道德是个体的、美德的、自娱的,脱离了现实生活而且显得空洞苍白;还有论者从中国传统道德人格的特点——片面道德性、非功利性、严重的依附性中得出结论:道德成为束缚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枷锁。显然这种道德是重施与而轻回报的。其实我想把道德利益化并不是我在制造空中楼阁,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道德在经济生活中可以成为某种形态的经济成本,人的能力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加强,有赖于人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科学道德精神与道德实践,因此道德会是一种投入生产过程的重要资本。
四、一点期望:
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入世的成功,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文化的缺失现象已经影响到了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义不容辞应该有点责任心。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在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我自以为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了,后来许多的事实证明我的“答案”是不完全的、片面的,甚至在不同的环境中是错误的。我在此文章中的观点也不可能是完全客观而精确的,但往往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希望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工程中来。
(共4015字) 阅读全文(325) | 回复(0) | 引用通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