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惯例,2014年的寒假我也读了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回顾一下,只有钱理群的《我的精神自传》让我共鸣最多,于是整理思绪,形成了下面的读后感。主题是“守护师道尊严”。
钱老的精神自传最难得的是他能够把自己的经历,包括隐私经历毫无保留的跟读者分享,真诚相对的同时,深感钱老作为经过文革历练的教育工作者坎坷的一生实在不易。钱老谈到许多问题,如:国家教育、学术研究、文革中的人际关系、父辈师辈的阅历,还有家人情感等等。谈到教育,他的经历对我触动很大。
我担任辅导员工作的几年中,解决了许多学生问题,有的完成很出色,也有一些棘手的并没有尽善尽美,但都已成为历史。众所周知有一个事实已经摆在大家面前了,那就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已经在现代学生的头脑中所剩无几了。见过无数的老师批评学生,但多数的记忆是教师严厉的眼神尴尬的面对着学生麻木不仁的脸,接着就是老师们像九斤老太那样的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了!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为此苦闷,而应该面对现实,为搞好自己热爱的教育工作去重新把脉学生思想性格发展的特点。
钱老在文中描述了一个这样的经历:在一次博士生面试他作为考官时,有过的一个隐痛,但他从未曾公开的反省与忏悔。作为考官,他当然掌有决定学生命运的生杀大权。有一个学生来参加考试,这个学生说了一些不恰当的大话。没有什么材料依据,也不加论证,就得出一个很可怕的大结论。而且这个学生在钱老看来是十分狂妄的,那个学生总觉得自己的就是最好最对的,其实从学术上看毛病很多。钱老说他自己脾气很好的,但有时也会发脾气,这次他也搞不清楚为什么,突然愤怒起来,就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连续的向学生问四五个问题,并非常严厉地训斥他。最初很得意,但学生惊恐又不以为然的神态使他一震。——钱老自己评论说:“指出学生的错误,提出质问,这本身并无问题,这也是教师的责任与权力,问题是我的权威心态,我的训斥中的不平等的态度与霸气,这就形成了利用知识权力对学生的压抑。现在我又想起这件事儿,就觉得脸红与不安,而我已经没有机会再向这个学生道歉。我这样做很可能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很大的伤害,有可能影响他未来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称为鲁迅所说的‘精神虐杀’。 ”
在读到钱老这样的心理剖析时,我深深地佩服这么老资格的先生能够为这样的事而深深自责的行为,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种纯熟的境界吧。在当下许多教师为了维护虚伪的尊严而总是倚老卖老的同时,钱老反而为不平等的对待学生而心存愧疚,对没有机会道歉而遗憾,怕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而忧心忡忡。我相信只要这样做老师,才能真正的得到学生的尊重,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守护住师者的尊严。
回想我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类似的事情也有很多,但是我每次都用“恨铁不成钢”的理念来平衡自己。记得在培养一个班长的过程中,因为他叛逆的语言和行为,我曾经多次为改变他的想法而斥责他,确实没想过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只感觉我们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地疏远。想想我实在是后悔当初的慷慨激昂和鸿篇大论。我现在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大声地教育有时还不如无声的抚慰。学生的成长过程跟化茧成蝶是极其相似的,只有遵循了自然规律的成长方式才是最健康的,也只有按照自然规律的成长,学生才会成长为参天的大树、漂亮的蝴蝶,才能成就祖国的前途,我们才能捧起明天的太阳。而我当时却想在几天之内让尚未成熟的蝉蛹剥壳化茧成蝶,我更残忍的是,不顾学生的自尊,一直梦想着吼几句话就能改变学生消极的思想和叛逆的行为。——多么愚蠢的行为。
是我应该向钱老学习的时候了,为了能够维护微弱的师道尊严,现在是我们该清醒的时候了。遵守教育的规律首先就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本身,钱老说:作为一个教师,或者说作为一个启蒙主义者我们所追求的,而且也是唯一能做的,就是成为我们的学生青年时代一个美好的回忆。尽管他们以后在现实生活的影响下,会走上不同的道路,即使走向歧途,青年时代的美好,神圣的记忆却是无法抹掉的,或许在某一时刻,由于某种机缘,在他们的心上,会略过我们的身影,想起我们有意无意地说过某一句话。那都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片刻的温馨。
感谢钱老的教诲!
(共1524字) 阅读全文(129) | 回复(0) | 引用通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