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体性通常指主体应具有的基本属性,是主体之所以成为主体的质的规定性, 主要指作为主体的人在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 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历史演变来看,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过于强调学生的可教性和可塑性, 而漠视了学生个人主体性。1949年建国至“ 文革” 期间, 强调政治挂帅和思想改造,把学生当作一个像物一样可以被改造的客体,这样, 学生就被沦落为物, 学生的个人主体性就被沦落为物的可改造性。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仍然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灌输的问题, 在思想政治教育 等学生管理工作中, 把知识当作静态的经验积累
的结果,“ 只注意去解释那些现成的、 人们已熟知的知识的意义和发展的逻辑……而不去观察在知识背后、 产生知识的主体”。这样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自然无视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同时,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 学生参与管理的制度空间和组织空间极为有限, 由此必然造成对学生个人主体性的漠视和抹杀。
个性是个人动机、 需要、 兴趣、 特长、 倾向性和认知思维方式的综合反映, 个性使人对事物做出具有个人的选择。真实的集体来自于个体间内在的共生性, 存在于独立性和独特性的个体中, 所以真实的集体并不压制人的个性, 而且是个性得以发展的土壤, 任何人离开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 就不能成为人。异化的集体存在于一种外在的约束, 这些外在的约束压制了人的个
性。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通过“ 科层式全景监视” 的管理制度、 以强制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制度以及评价标准模式化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对学生外在的约束。学生不仅生存于科层制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中, 接受学生管理人员的控制, 而且生存于犹如镶嵌于大学的校园里的一个个不同的方格“ 班级” 和“ 宿舍” 中。这些都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外在约束的基础之上, 体现为整齐划一的特点, 这使学生的个性化选择自由受到限制, 有悖于现代社会对学生个性的弘扬。
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双重存 在,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科学主义、 技术统治以及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逻辑导致在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的全面统治和价值理性的隐退。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历史演变来看,工具理性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处于统治地位。当政治需要时,高校学生管理就会成为政治的工具, 学生就会成为政治人, 比如,1949年建国至“ 文革” 期间,高校学生管理是我国高校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的改造,特别是在“ 文革” 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完全成为了政治的工具,学生完全成为了政治的奴隶。当经济需要时, 高校学生管理就会成为经济的工具,学生就成为了经济人,比如,改革开放以来, 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 未来身份获得和“ 利欲” 满足成为学生技能习得的内在驱动力,技能学习几乎成为学生大学生活的全部,由技能学习所能够带来的未来的“ 利益”占有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不但成为技术的附庸,而且成为欲望的奴隶。
基于高校学生管理处于新的社会发展时期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实践状态进行分析,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实践存在着发展与滞后的矛盾, 造成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主体失落的外在原因主要表现:
1.制度空间存在着规训化问题。
福柯在论述知识与权力的相互关系时, 专门论述了规训的三种手段: 层级监视、 规范化裁决和检查。这些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方面都有所反映, 具体表现为: 一是“ 科层式全景监视” 的管理制度。我国已建立了科层制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 科层制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是以明确的权责划分和严格执行的规章制度为基础的等级服从体系, 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一些量化的数据和指标以及形式化的条文来实现对学生“ 全景式” 的监视, 使学生受到约束, 使所有的学生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从而保证高校学生管理的一致性、 可预设性和稳定性。在“ 科层式全景监视”的管理制度的包围与束缚下, 学生为应付这些指令和任务而机械地忙于学习和生活。二是以强制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制度。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历史演变来看,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职能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 强调管住学生。这体现在学 生管理制度方面, “ 禁 止”、“ 不 准”、“ 严禁” 等字眼不绝于耳。教师更多的是充当管理者的角色, 而不是学生的导师和朋友。三是评价标准模式化的管理制度。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以统一的目标、 标准教育和要求学生, 但忽视学生接受教育的客观差异性。在评价标准方面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成绩, 过于注重“ 知识人” 的塑造标准, 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健全人的发展。这种以狭隘的功利标准来制定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容易造成学生个性的贫乏和精神世界的空虚。
2.组织空间存在着程序化问题。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空间的程序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组织结构呈现科层制特点,我国高校在学校、 学院( 系) 和班级都设有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在纵向方面对权力的支配和从属关系作了明确的划分,高校学生管理遵循等级制度原则,每个学生管理人员都要受到高一级学生管理人员的控制和监督,学生管理人员成为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目标的工具,学生成为需要加工改造的对象,处于这个金字塔下的最底层,接受学生管理人员的控制,参与管理的组织空间极为有限。在科层制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中,衡量工作好坏的首要标准是秩序,所有管理手段都是为了秩序的稳定, 高校学生管理的理想境界就是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高校学生管理的预设目标得以实现。二是从微观层面来看,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最为基本的组织单元是班级,相同专业的学生被编入同一个物理空间“ 班级”,同一班级的学生按照性别被编入不同的宿舍。过分关注班级整体的目标和利益,实行过度的规范化管理,强调班级中的纪律和操行等学生的外在表现,同时,封闭的物理空间也限制了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活动范围与方式,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
3.文化空间存在着控制性问题。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文化空间的控制性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理想的实体化。所谓理想的实体化,就是将某一社会理想作为所有学生的个人生活的最终目标,每个学生都被要求归顺于这一整体的社会理想, 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同质化。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产生于政治的需要,1949年建国至“ 文革” 期间, 高校学生工作从属于学校政治工作, 强调政治挂帅和思想改造。在“ 文化大革命” 期间高校学生管理完全处于政治泛化状态, 高校学生管理完全成为了政治的工具。这两个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都体现出理想的实体化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不断的深化改革,但是仍然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灌输的问题。当社会理想成为一种对学生进行强制性改造的因素时,社会理想就成为文化空间中的一种控制手段。二是技术的同质化。在技术同质化的世界中,人只有占有和服从技术才能满足欲望, 所以人不但成为技术的附庸,而且成为欲望的奴隶。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也存在着技术同质化的问题,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表现为价值理性的失落、 科学教育的盛行和工具理性的膨胀。这样, 技能的学习成为学生大学生活的全部, 由 技 能学习所能够带来的未来的“ 利益”占据了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心灵空间由于利益的占据而失去了意义。
(共2849字) 阅读全文(43) | 回复(0) | 引用通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