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和谐” 文化在完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传统“和谐” 文化在完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大学生 人际关系

【摘 要】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时期,经过调查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现状令人堪忧儒家和谐文化内涵正是疗此症状一剂良药。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等多思想流派,和谐文化内涵丰富。其中儒、道、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极,对和谐文化论述各有侧重,但“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形成了以“和谐”为特质的中国和谐思想文化传统。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面对新的社会发展趋势,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新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与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谐共生”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世界的时代呼唤。而经过调查,缺乏和谐能力的大学生们,众生百态,近不能和谐自身,远不能和谐社会,更别说和谐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了。

1.传统儒家文化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

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浩如烟海,拿处于主体地位的儒家文化来说,主要观点有:一是“和而不同”。孔子提出“和为贵”,并以“和而不同”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不仅是儒家判断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而且对“和”与“同”的区分成为儒家和谐思想的理论前提。二是“天人合一”。孔子认为,天道寓于人道之中,天道即是人道,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达到天人相知、相通、和谐的境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从心性上解释天人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合一”肯定了天与人、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并视这种统一性为和谐的最高境界。三是“中庸之道”。孔子首次提出“中庸之道”,以中庸为最高美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君子之中庸,君子而适中”,进一步提出“中和”思想。宋代的程颐、程颢提出“不偏之谓中,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中庸、中和、中行、中道,是儒家用来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儒家和谐思想的特色是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从人性本身出发调解人际关系,使之趋向和谐,强调社会和谐的功能。通过“和而不同”、“中庸之道”,最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和合”境界。儒家和谐思想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中庸、中和作为个体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通过谋求人际关系的普遍和谐,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

2.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和谐思想的缺乏的现状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各异,面对人际交往复杂性经常困惑迷茫产生一种不和谐的现象,简简单单的人际关系往往也会处理的一团糟。有的学生自尊心太强,一个小小的误会也不会主动沟通;还有许多独生子女自私自利的个性,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有的功利心很重,带着自己的目的与人交往,看起来十分虚伪,与集体格格不入;更有的缺乏自信心的,疑心重,嫉贤妒能的本事一流,凡此种种都阻碍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调查显示,有78.8%在校同学都反映人际关系复杂难处,其中宿舍关系就占45%,人际交往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大学生每天都在为人际关系发愁

独生子女一代的大学生对待父母的态度,所谓的孝敬只停留在嘴上,情绪孝敬,无理性而言。对待老师也是缺乏和谐意识,记得有一个学生曾说我们的英语老师我一看就不烦别人,学生会因为不同的老师而对学习产生各种情绪。

前几年网络上就曾报道一女生要“苹果三件套”气哭母亲,记者在北京中关村某电子商场看见如此一幕,一家苹果产品销售门前,一名女孩怀抱一台ipad,一脸愠色。不远处,一名中年女子蹲在墙角,低头抽泣。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名女孩即将去外地上大学,今天特意过来买数码产品。她上来就要买iphone4s,ipad3和macbook这苹果三件套,而且都是高配,超过2万元支出让母亲觉得有些吃不消。刚说完这些,女孩儿大喊一声,“不给我买,就让我在大学丢脸去吧”。说完扔下母亲,扬长而去。当然这个母亲是应该做检讨的第一责任人。

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无论是对待周围师生还是对待社会,大学生对待人际关系的简单偏执都是缺乏和谐力的表现而运用传统文化中和谐文化的力量来制衡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必定是事半功倍的

3.和谐文化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现代大学生需要大力提高自身的和谐力,提升“和”文化修养,因为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如果想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教育者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这种能力。举一个比较好懂的例子,大学生初入社会会遇到很多困惑,如果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或者自身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自卑、人际关系能力差、个性强、懦弱、不善言谈,形象不好等等,没有足够的内在和谐能力的话,生活就会充满坎坷和痛苦,但是大学生经过传统儒家文化中和谐力修炼,够拥和谐的心态,相信们的生活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的。

3.1提升大学生自我和谐能力

孔子首次提出“中庸之道”,以中庸为最高美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君子之中庸,君子而适中”,进一步提出“中和”思想。自我和谐源自于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确立健康发展的“身心和谐”理念,人类要面对真实生活着的自我这也是能够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造就不倒翁思想意识,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立场、可强可弱、可兴可衰的生命体的基础。你能全面的接纳自己么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的研究者何常明总结过人的自我接纳理论。在某培训中,导师常常这样问学员,你能全面的接纳自己么”连续这样问者,从90%的人举起了手,到80%的人举起手,当学员被要求面对镜中裸体的自己时,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平静地面对镜中的自己。结果是有人会生气,有的人显得沮丧,有的人会恐惧,有的人想逃跑,这一切都明显地表现在他们的脸上,每次都能看到多人在睁开眼睛后满眼泪水,很多学员说自己太胖、太瘦,太年轻、太老、没主见,没毅力,自我控制力差,没人爱、没信心、没经验、学历不高、赚钱太少、不漂亮、皮肤不好、说话不算数,什么都做不好,也有人说,我也不知道,反正我不喜欢自己。很多人都不能接纳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断地批评自己,以为这样是严格要求自己,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严重打击了自己的信心,从而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力量——勇气。”。是的,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是能够全然接纳自己的,可事实并非如此乐观。

所以和谐自身,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完全自我接纳,停止批评自己。原因很简单,有专家说过:你不同于你的身体、思想、心灵、行为,你是他们的体验者,自我并不是个人的身体、思想、情感,他们统统不是你”所以因为部分而否定自己的全部,尤其是大学生处在人生壮年,完全处于一个在不断动态变化中的日新月异的个体,来否定自己的全部对自己也太不公平了。儒道佛三家都追求身心和谐,主张“自治其心”、“不争之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知足常乐”。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未来,身心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在现代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在充满欲望的社会里,应当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当朝着人格健全、人性和谐、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个人身心和谐,才能够保持一份独有的心绪宁静和豁达,摆脱欲望的束缚。儒道佛三家关于身心和谐的思想对于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化解现代社会中由于过分的物欲追求所带来的冲突,使人的精神从他人与社会的驱使中解放出来,使个体获得真正自由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2提升和谐他人和社会的能力

“仁者爱人”,儒家思想中对于人如何适应社会、驾驭自身有着很深的成就。成均馆绯闻中关于儒家思想全面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曾一度让我震惊,原来韩国大学生也在运用儒家思想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我们泱泱中华大国的大学生们更应该当仁不让了。但往往现实常常让我们反思。2014年某高校体育场发生了一场悲惨的杀人事件,原因就是男生不同意女生跟他分开而痛下杀手,大学生连面对失恋的勇气都没有,何谈走向社会呢,反思大学生的教育,他们如果吸收了“仁者爱人”的观念结果又会是怎样呢?再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诚待人;要尊重别人的胸怀;要有清晰的界限,不能陷入相爱相杀的尴尬境地等等信念,杀人者能掌握和运用其中任意一点,结果也会是不同的吧。

网络上一位智者用四句话使自己在任何情境下都过得轻松而快乐:一是把自己当别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太自怜、太自恋,不要为了失去而大悲,也不要为了得到而大喜,学会随时随地淡定从容;二是把别人当自己——有一颗为别人着想的心,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渴望树立的目标,也帮着别人树立,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也帮着别人达到。三是把别人当别人——尊重别人的界限,也尊重自己的界线,这样就不会削弱别人的力量,也不增加自己的负担;四是把自己当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和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努力构建自己的生命花园。这体现了和谐人际关系的真谛,也真实体现着人际关系中爱的法则。秉承法则我们不就永远生活在和谐、幸福中吗?

结束语:儒道佛三家都认为人与社会应该和谐统一,即“和而不同”、“中庸”、“中和”、“无为而治”、“中道”、“圆融”,反对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既打破社会对个人的约束.又实现个人对社会的依存。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问的关系,也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处在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时期的大学生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一定要学会用和谐之道来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推行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实行民主法治,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使社会成为个人健全发展的家园,从而开创出“社会和谐”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H].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于丹.论语心得[H].中华书局。2006.

  [3]于丹.庄子心得[H].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4]邵汉明,漆思.“和而不同”:儒道释和谐思想分疏及其当代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

(共4077字) 阅读全文(46)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