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如何在谈心谈话中引导问题生建立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艺术类院校问题生案例分析
“问题生”是指不能适应环境,跟周围同学、班级和学校的整体步调不能保持一致的学生,他们经常是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给周围人带来麻烦与问题的学生。在对问题生的深入调查中发现,问题生的问题很大原因源于从小缺乏科学思维的建立和指导,思考方法不科学直接导致生活中各项行为的偏差,标本兼治的方法就是教育者使用科学的思维进行引导。
一、案例描述:
2012级学生李某是一名典型的主观主义思维问题生。她曾因为自己没有选上班长不甘心而哭诉,还认为辅导员的甄选过程有人情嫌疑;曾跟辅导员哭诉自己为什么没拿到助学金,大论其父亲打工赚钱供她念书如何不容易;曾因为没得到学院“三好学生”称号而要求辅导员考虑重新进行班级民主测评;曾对班级重选班长败选而怨声载道;曾因为本人未拿到励志奖学金而找学院书记理论;曾在实习期因申请学校寝室的波折心里到学生处申诉;曾因自己在寝室丢东西而半夜报警大闹寝室管理人员,因外出实习跟饭店老板打架报警;大学期间因同学关系不合而调换寝室;还曾经去原男友所在单位大闹,质问男友到底自己哪里不好,非要分手?......,每次出事李某都会一直追问“这到底是为什么?”辅导员的脑海中至今还不断闪现着下班后李某打三个小时电话哭诉自己不能拿励志奖学金而想要自杀的虐心场景,怎么想都想不通,因为她只沦陷在她自己的、固定的、不科学的思维模式之中。要转变她的思考方式,辅导员颇费周折。
二、问题生不科学思维现象概述
问题生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大众化教育体制中往往被教育者忽略,不能得到及时引导,陆陆续续不科学的思考方式阻碍了问题生的认知能力和人格发展。
通过李某的案例我们发现她以自我为中心的虚拟世界建立起来后牢不可破,从不想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什么样子,跟自己有什么联系,也从不想换一种思维考虑一下自己的行为,她认可的“真理”就是在任何时候都符合逻辑的,从来不看大的环境变化。周围类似的思维的问题生比比皆是,如谭某质问辅导员“为什么清华毕业证可以邮寄,而咱们学院的不可以,咱们的毕业证比清华的还牛么?!”某琪说:“我上不上课跟导员有啥关系,你可以让我挂科啊”,“我上学期体育差点挂科了,就因为辅导员不给我开假条”,“大学老师就把课好好讲讲,服务好好做做,老查我们寝室卫生干啥?我们是来念书的不是来打扫卫生的啊”,有的学生还说“我在课上自己玩手机,也没打扰到别人,老师没有必要管我啊,再说我上学期也玩过手机,老师也没管,这次怎么就开始管我了呢?!”等等学生万象,这些都是不良思维方式的现实表现,所以现实生活中出现那么多的奇奇怪怪的行为就可以理解了,如对这些主观主义错误思维不加以及时引导,对问题生自己和周围的环境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困扰,甚至是紧张和焦虑,根本谈不上生活的幸福感。
其实这类问题学生是很“可怜的”,因为思维观念的形成除了个人原因,还有家庭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误导阻碍科学辩证思维的建立。从家庭原因方面看,应试教育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就出现许多问题,学生承担着升学和父母期望双重的压力,家长除了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之外,在学生学习方面的引导往往处于高压态势,当问题学生出现一系列负面情绪时家长却无力给予正确的评价和疏导,这难免对学生身心造成消极影响,阻碍学生正确思维的建立。另外问题学生受到长辈的溺爱教育也是养成“这都是我应该得到的”主观主义思维的罪魁祸首,李某的生活交往是缺乏情感的,虽然父母打工养家不容易,但是她仍然受到家里两个哥哥和父母的宠惯,这使她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辩证思考,更是从不思考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缺乏辩证集体观念。
其次是社会的现实与学生思维的冲突。尤其对于问题生而言,在处理固有思维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剧烈冲突往往让他们无力招架。在李某的思想世界中,我努力了,成绩合格,该得的我就得得到,得不到就是学校的问题就是制度的问题。这些想法使得她在得不到励志奖学金的时候心里极度不平衡、一心求死,在男朋友提出分手时也无法承受,打工饭店老板扣她工资时就用报警大吵大闹来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跟她从小到大学到的“真理”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一直不断折磨着她。
当然出现不正确思维的原因是复杂的,诸如生存环境单纯、缺乏社会实践的历练、不良人际关系的刺激甚至社会大环境的制约等等,无需赘述。关键是辅导员如何才能让问题生的思维得到科学的引导。
三、辅导员在谈心谈话中引入哲学思维
问题生的形成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无论是溺爱家庭培养的自我中心型学生、单亲家庭培养的集不良习惯于一身的学生、受到社会不正之风和社会坏习气影响的消极负能量型学生、心理健康损害型学生、极度厌学自暴自弃型学生等等不一列举,他们不愿意改变自己或者无力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基本属于主观主义情绪思维型,头脑中存着大量的“错误观念”,要想转化绝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涵盖的,辅导员谈心谈话是转化错误思维中较为有效的方式。
1、辅导员善用哲学思维方式,这是在谈心谈话工作中转变问题学生不科学思维最根本的要求。
从哲学辩证法的角度考虑,“问题生的失误正是辅导员教育开始的机会”。但工作中每个辅导员都期待着所带的学生能少出点事,问题学生多了就会整天都焦头烂额,按起葫芦起来瓢。马克思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凡事都要两面看,既要看坏的一面也要考虑好的一面,所以作为问题学生犯错误的行为本身,教育者也要看其积极的一面。说实在的,怕事真就当不了辅导员,因为就算你再害怕学生生事,学生正处在多事的年龄,所以出事是必然的,多少而已。孙中山先生对大学生“做大事”的期待,正在于“担当”二字,教育大学生的辅导员更需有此担当,我们要从学生犯错之后积极的一面来思考,无论作弊,偷东西,同学矛盾,违规电器,迟到旷课,心理疾病,打架生事,不论什么,我们都要充分的利用这个跟问题学生亲自沟通的机会让自己科学的思维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教育自然而然就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他们会犯错——改正——再犯错……,只有辅导员能接受这个过程,能担当这种压力,并认识到这是自己的机会,才能每天开开心心充满动力的工作生活。这也对问题学生违纪的一种“解蔽”,他们是在通过犯错的过程在成长、在适应新的外界生活。辅导员据此辨证思维,犹如定盘之星,解决问题也就成功了一半,方能为问题学生的谈心谈话打下良好的哲学基础。
2、循序渐进,运用哲学辩证思维引导问题生重新适应生活。
大学校园的新生活对于问题生处处充满挑战,尤其是主观主义情绪严重的问题生,他们需要适应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际关系、应付来自社会的各种新观点、努力在学习生活中找到自信、需要慢慢在学习生活中区分理想与事实,需要把头脑中从小到大学到的“合情合理”的大道理,拿到现实社会真实的环境去试试哪个才是对的,问题生轻易是不会委屈自己去适应外来的观点和世界生活的。李某刚入大学就出现了不适应,军训过后在跟辅导员哭诉自己在竞选班长失利时找出各种理由说班长竞选不公平,她不断强调自己在军训时帮助辅导员做了许多工作......,在此期间,辅导员就要耐住性子倾听。
首先,走入问题生的内心。
循序渐进的解决问题生的棘手问题不能心急火燎。俗话说“让子弹飞一会”。如果李某哭喊着来找辅导员的时候,辅导员急着顺着她的思路去解决问题,那样就掉进她的思维陷阱,问题生的问题来源于思维和现实冲突所引起的情绪波动,从心理学角度说,心里再也装不下更多的矛盾故而爆发出来,这其实是解决问题生心结的一个好开端,总比憋闷在心里最后酿成大错强许多。哲学辩证法中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李某的倾诉或哭泣是发泄不满情绪、直面矛盾的过程。发泄完毕安静下来之后辅导员也就大体了解了她所有的想法,虽然否定之否定的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过去不科学的思维和行为而不断取得进步的,但此时不能直接否定李某这些不科学的想法,那样她的心门会立刻关闭。在子弹飞越的过程中,除了让李某发泄还可以通过日常了解的事实,充分挖掘她的优点,鼓励她多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可以作为引导她的素材。
其次,情绪稳定引入哲学思维。
哲学中矛盾的观点警示我们,遇见矛盾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从辩证观点看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处理矛盾解决矛盾是人生成长的大好时机。告诉李某要利用好这个时机来提升自己,学会处理矛盾的方法,提高个人能力,展现大学生理性阳光的一面。接着辅导员要辅助问题生分析自己遇见的具体问题和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科学。李某在情绪稍稍平稳后就可以理性思考自己过往的行为了,甚至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重新建立问题生的自信心和科学审美观至关重要,这就要慢慢磨合社会现实的标准和个人的思维标准,如果她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也无妨,告诉她这是人与人、人与社会求同存异的过程,我们需要肯定她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拥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同时也保留自己的意见,并邀请她通过一段时间的体会来跟辅导员进行下一步的沟通。
心理问题或思维问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顺应学生思维需要来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会事半功倍。通过一件又一件矛盾冲突的解决,经过漫长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检验的过程,学生自然会在原本错误的思维中融入更加科学的哲学想法,而且这也是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大环境相对一劳永益的方法。
3、巩固谈心谈话成果,要注重问题生思想逻辑和事实逻辑的融合。
2016年的3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解决问题学生的主观主义错误思维不能一蹴而就,大学四年中问题学生的各种冲突会不断暴露出来,因为偏激问题思维也不是一天形成的,从主观主义思想逻辑向哲学思维逻辑的转变再应用到现实学习生活的事实逻辑中,问题生是在练习举一反三的能力,虽然在解决一件事情时她可以想的通,但遇见另外一件事更复杂时,她可能依旧使用老方法去想问题,罗马绝不是一天建成的。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对谈心谈话成果的巩固,也是思想逻辑跟事实逻辑融合的最好形式。李某的寝室生活在出现剧烈冲突之后辅导员马上为其调换宿舍以期取得安静的学习和反思环境,为紧张的同学关系人为的拉开空间距离,让情感得以舒缓,让思维转变有沉淀思考的时间,对自身不足的认识就会在此期间慢慢呈现,进而改善当下的人际关系,收敛个人主义行为,进一步增强集体意识。如此坚持李某就渐渐的可以融入进生活事实并适应周围环境了。
在艺术类院校中问题学生的情况非常复杂,因为文化课成绩普遍不高,“曲线救国”考上大学使得许多学生日常行为或清高或浮夸或孤僻或混沌,辅导员能在谈心谈话中引导问题生建立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能够不厌其烦的追踪问题生在生活中出现的消极行为,把握机会开展思维引导,不忘初心,在实际生活中一路相随,问题生终会建立辩证哲学世界观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共4372字) 阅读全文(63) | 回复(0) | 引用通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