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理解学生的不合群
今天在平台上看见一篇原创文章《合适的圈子能够理解你的不合群》,其中说到人如果什么都跟别人一样就会像俄罗斯方块一样,结果就是一起消失,我忽然试想全世界人如果都是同一类人一起消失的情境,有点害怕。接着就开始庆幸“龙生九子各个不同”,怜惜学生个性张扬的难得,希望我大二的学生们,没有被我扼杀个性。我开始试着去理解学生的不合群。
不同和个性,这是学生刷存在感的一种体现。有些同学经常会想“为什么他们都去上课,我也必须准时去,为什么他们都去参加集体活动,我也必须随大流,为什么他们都通过学分制来得到毕业证,我就不能休学创业获得更多的能力,为什么他们都穿的很传统,我就要附和着必须穿的很保守。我就是不想跟大家一样,我喜欢大家看见我不同的样子......”,这种不合群其实需要勇气的,这些无声的战斗让我想起一个滴滴司机。
上周滴滴回家的路上,司机是一个社会青年,扎了一个朝天辫子,胖乎乎的笑脸让我有了沟通的想法,“你自己的头型这么特别不会感觉自己跟别人格格不入么?”“不会啊,我就是不想跟别人一样啊,就连纹身我都不会选择跟别人一样的。”“家人和朋友都能接受么?”“他们都习惯了,我从小就这样,从来不怕别人怪异的眼神,随便看,我周围的朋友跟我差不多,我们也从来不会出席那些正式的场合.......”。后来我们利用短短几分钟聊了他的职业,因为初中毕业的学历让他的工作选择也受到了限制,上下班的工作不愿意做,滴滴司机还能自由一些,感觉自己也没什么发展空间,就这样吧。确实只能这样了,下车后我仍然思考这个社会小青年拥有不合群的勇气,同时也在庆幸我自己的学生上了大学,能够让自己的未来拥有更多的选择。这些选择可以是不合群的,更高层次的个性和不同,也许这还是艺术生的创新和出路呢。
艺术类大学生其实就是传统大学生中不合群的少数。追寻着长辈们的脚步我一直在探索着新时代大学的意义,传承与创新是最基本的任务,社会的个性青年们只能在穿着及浮表方面上追求个性、不合群,影响着周围少数的亲人和朋友,而我的学生正在学着琢磨个性和无秩序毛病的区别,享受着孤独创作的不合群,他们的圈粉范围也许是一个时代。
(共868字) 阅读全文(29) | 回复(0) | 引用通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