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唐·王贞白写的。
2、出自《白鹿洞二首》:“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3、首句“读书不觉已春深”,言自己专心读书,不知不觉中春天又快过完了。“春深”犹言春末、晚春。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读书入神,每天都过得紧张而充实,全然忘记了时间。
1、是唐·王贞白写的。
2、出自《白鹿洞二首》:“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3、首句“读书不觉已春深”,言自己专心读书,不知不觉中春天又快过完了。“春深”犹言春末、晚春。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读书入神,每天都过得紧张而充实,全然忘记了时间。
1、节选: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赏析:这是鲁滨孙孤岛生活的真实写照。一人个置身于孤岛,除了面对吃穿住的窘迫,还有绝望和孤独和。他要想在岛上活下去,就必须战胜这些困难。
2、节选:我并不想它替我衔什么东西,也不想它替我做个什么伴,我只想它同我说说话,它却办不到。赏析:鲁滨孙只身一人在孤岛上是何等的寂寞和无奈。很迫切的想和人交流,这种想法太强烈以后,就希望身边的这条狗能开口说话。
3、节选:总起来说,事实证明,我当前的不幸处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赏析:孤身一人,流落荒岛,艰险重重,是大不幸的事情。可是,比起葬身大海的伙伴,还是很幸运的,毕竟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鲁滨孙把流落荒岛的“幸”和“不幸”拿出来比较,心存感激。这句话是鲁滨孙“知足安命”的集中体现。
4、节选: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赏析:鲁滨孙能孤身在荒岛上生活28年,跟他的这种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能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决心。这句话是鲁滨孙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
1、诗歌《向五四青年人敬礼》,歌词朗朗上口,大量使用排比句,容易背诵,诗词激荡人心,激发爱国情怀。
2、诗歌内容:
朝气蓬勃的人,青年,我的中国;
我要用呐喊,抖掉那附着在大好河山上的污泥腐瓦;
我要用热血,融化那将要凝冻的江河湖川;
年青的中国,奔流的中国,我的中国.,爱国有罪吗?
可你们面对着卖国贼的屠刀,爱国有功吗?
可你们很多没有享受到新中国的甜美,啊!
中国的龙,中国的长城,,中国的黄河,中国的青年;
我年青的中国啊------
一九一九的青年已过,
青春不会再回,年轮不会再回,历史不会再回,
但她永远记在中华民族的丰功碑上,闪着不休的光辉。
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2、《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3、《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1、九月英文:September。
2、同年九月这座大桥竣工。
The bridge was completed in September of the same year。
3、在秋季,有九月,十月和十一月。
In fall, there are September, October and November。
牛栏江发源地在云南省昆明市。牛栏江,《汉书》称堂琅江,亦称车洪江,系中国长江的上游干流金沙江右岸支流,发源于云南省昆明市境内,干流长423公里,落差1660米,流域面积13320平方公里。流向大体上从南向北,流经云南省东部和贵州的威宁县境,在云南省昭通市注入金沙江。较大支流有马龙河、西泽河、哈喇河及硝厂河等。
牛栏江水力资源较丰富,理论蕴藏量1841.2MW,其中干流理论蕴藏量1669.9MW,占全水系的90.7%。牛栏江干流建额罗家坪、洪石岩等电站。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有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
主要支流有果马河、普沙河、弥良河、对龙河、杨林河、匡郎河和马龙河、西泽河、及硝厂河和贵州境内哈喇河、玉龙小河等。
元角分换算方法:
1、一元等于十角。
2、一角等于十分。
3、一元等于一百分。
当大人带孩子去居民区中的小超市时,可以让他去付款。这样他就自然而然地就懂得了钱,认识了元角分,而且也主动地学会了一些小计算。
1、明确主旨。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故事反应社会生活的某一本质方面,这就是主题。议论文总有一个中心论题,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对此观点加以论证。科普文章(说明文)常指出某一个课题,通过实例或实验给以科学的分析解释。把握文章的主题,中心,大意很关键。
2、抓住要点。阅读理解板块中,信息一般较为密集,在紧张的考试中很难将短文一遍一遍再一遍的细读,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们细读一遍,了解短文大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抓住有关段落或句子进行分析或概括,做出合理的判断。
3、答题思路清晰。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这就是我常说的“很多来源于文中”。对第二层问题,需要整体感知,仔细分析,高度概括。诸如:词语解释;概括第几段大意等。对第三层问题,失分最多。它需要我们发散思维才能形成答案。
1、如梦令: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以李存勗《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为正体,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韵,三十三字四仄韵一叠韵,三十三字五平韵一叠韵,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韵一叠韵的变体。代表作有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
2、忆江南: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梦游仙”“安阳好”“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江南柳”等。《金奁集》入“南吕宫”。原为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
3、生查子:生查子,词牌名。又名“相和柳”“梅溪渡”“陌上郎”“遇仙楂”“愁风月”“绿罗裙”“楚云深”“梅和柳”“晴色入青山”等。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有双调五体,字数有四十、四十一、四十二三种。正体双调,四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代表作有五代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北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等。
4、采桑子: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丑奴儿”“罗敷媚歌”“罗敷媚”等。以和凝《采桑子·蝤蛴领上诃梨子》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另有四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五十四字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的变体,代表作有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等。
5、菩萨蛮: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等。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极多。代表作有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
1、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
2、比是由一个前项和一个后项组成的除法算式,只不过把“÷”(除号)改成了“:”(比号)而已,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运算,而比则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和分数的分数线类似。
3、举一个例子,比如12÷8用比的形式写作12:8。“:”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4、按照上文的例子,12:8这个比并不是最简整数比。最简整数比指比的前后皆是整数且为互质数。将比进行化简可得3:2,比的化简,是指把一个比的前项与后项化成最简单整数比。